自然生態養殖法簡介

為什麼要用自然生態養殖?

台灣西海岸地層下陷嚴重,地層下陷主因來自於超抽地下水源,中南部地區會有枯水期,也就是缺乏雨水的時期,而養殖魚需使用大量的水,因此需要藉助使用地下水來維持養殖,如何能減少使用地下水,就成了很重要的解決辦法。

同時養殖魚最怕遇到病害和蟲害,一旦發生將會致使整池魚生病或死亡,因此為了避免此類狀況發生,一般會投放抗生素、甲醛或其他藥物,來預防養殖魚遭受病蟲害的損失,倘若不慎藥物殘留魚體,又進而被消費者食用,將可能對人體健康造成影響,而在施放藥物的同時,也會對土地、水源等形成不良影響,造成環境上的破壞。

而為了能夠不超抽「地下水」,不使用「藥物」,又可同時養殖出「健康無毒」的好魚,發展出能養好魚又兼顧環境保護的自然生態養殖法,就成了很重要的課題。

自然生態養殖四大特色

◆利用自然的循環與物種間的相生相剋

魚塭表面種植大量空心菜,淨化水質,吸收氮氣,增氧除氨,魚池中則飼養不同的工作魚類,如草魚吃空心菜、藻泥減少過多的藻類與漫草,烏鰡清除池中蝦、蟹、螺、貝類,吳郭魚則專門清理魚的排泄物,避免造成水質酸化等。藉由最自然的方式,來維持養殖池的生態平衡與穩定,也降低整體病蟲害的危險。

◆保護環境,不超抽地下水

不超抽地下水方式大致有幾種方式,一、魚池挖掘較深,如此即可利用伏流水(地表下五公尺,下雨即可回補之地下水),而不需抽取地下水,二、收集雨水,需要較多池子來收集,因此土地面積需較大,三、循環使用舊水,透過某些技術,可讓水重複利用。以上方式都可保護國土,減緩地層下陷。

◆寬廣的生長環境

一般養殖方式大致分為「密集」與「粗放」,現今大多以密集方式,提高單位養殖數量,經濟效益較好,但越密集,水質越容易產生問題,隨之而來則是魚隻生病,因此有些養殖業者會使用抗生素或其它藥物,減少魚群損傷,粗放養殖則放養尾數較少,活動空間不但較大,水質較穩定,魚也不容易生病,換肉率也較好,因此不需投放任何動物生長激素,來促使魚體生長,魚也不容易發生病變。

◆不使用抗生素、甲醛等藥劑

甲醛與某些抗生素經證實對人體會產生致癌的可能,但透過自然生態養殖方式,即可避免使用任何藥劑,就沒有藥物殘留的問題,使消費者吃得健康又安心。
 

期盼社會大眾一同響應與支持較環保的生態養殖,鼓勵漁民們多採用友善土地環境的養殖方式,保護我們這片摯愛的土地,也讓消費者們吃得安心健康~~

健康生活的新選擇 (A way to Green Living) !